基层医疗机构科学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

一、引言

大肠埃希菌作为肠道正常菌群成员,在机体抵抗力下降、肠道屏障受损等情况下,可移位至肠外组织或器官,引发多种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肠道感染、腹腔感染、败血症等,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医疗负担。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服务人群广泛,经常接诊此类感染患者,喹诺酮类药物因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组织穿透性强等优点,成为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常用药,但必须科学合理应用。

二、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

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点为细菌的 DNA 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及拓扑异构酶Ⅳ。这两种酶对细菌 DNA 的复制、转录、修复等过程起着关键调控作用。药物与酶-DNA 复合物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使 DNA 超螺旋结构不能正常解旋,导致细菌 DNA 复制受阻,最终细菌无法增殖而死亡。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其能快速、高效地杀灭包括大肠埃希菌在内的多种革兰阴性菌和部分革兰阳性菌。

三、适用范围

在基层医疗中,喹诺酮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单纯性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药物能有效清除尿道、膀胱内的病菌。对于轻中度肠道感染,像大肠埃希菌导致的腹泻,尤其是旅行者腹泻、细菌性痢疾样感染,也有显著疗效,可缓解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此外,在社区获得性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若考虑大肠埃希菌为致病菌时,经评估后也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作为经验性治疗用药。

四、合理用药要点

(一)药物选择

基层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左氧氟沙星抗菌活性强,对多数大肠埃希菌菌株敏感,且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一天一次给药方便,适用于门诊轻症患者的口服治疗;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较强抗菌活性,在怀疑有混合感染或对左氧氟沙星耐药风险较高时可选用,但它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相对稍多,用药时需关注。

(二)剂量与疗程

治疗单纯性泌尿系统感染,左氧氟沙星一般推荐剂量为 0.25 – 0.5g/天,疗程 3 – 7 天;肠道感染时,根据病情轻重,0.3 – 0.5g/天,疗程 5 – 7 天。对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复杂性腹腔感染,可能需要联合其他抗生素,并适当增加剂量、延长疗程,但这往往需要及时转诊上级医院,在严密监测下用药。用药过程中要依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调整剂量,如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应减量使用,避免药物蓄积中毒。

(三)给药途径

轻度感染优先选择口服给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且能降低医疗成本。但对于重症感染、伴有恶心呕吐等不能口服的患者,应及时改为静脉给药,确保药物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待病情好转、胃肠功能恢复后再转换为口服序贯治疗。

五、不良反应监测

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要留意不良反应。常见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症状较轻,可通过调整用药时间(如餐后用药)、适当补液等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头晕、失眠、抽搐等,尤其在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时风险增加,遇此情况需停药观察。此外,还可能出现光敏反应,用药期间患者皮肤暴露部位易出现红斑、瘙痒、水疱等,告知患者做好防晒措施。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软骨发育,故孕妇、哺乳期妇女、18 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药物性损害。

六、耐药性问题及应对

随着喹诺酮类药物广泛使用,大肠埃希菌对其耐药率逐渐上升。基层医疗机构要规范开展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对于经验治疗 48 – 72 小时无效的患者,及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避免盲目延长无效治疗。加强感染防控宣传,如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预防性用药,减少耐药菌产生环境。

七、结语

基层医疗机构在应对大肠埃希菌感染时,喹诺酮类药物是有力武器。医护人员需深入了解药物特性,严格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与耐药情况,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依据,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守护群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