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慢阻肺的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至关重要,但也需要谨慎对待,避免滥用。
一、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抗菌药物使用
当慢阻肺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加重,痰量增多且呈脓性等急性加重症状时,往往需要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这是因为急性加重常常是由细菌感染诱发,常见致病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在病情严重或频繁发作的患者中,还可能合并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 轻度急性加重:对于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的轻度急性加重患者,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丙烯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药物。这些药物能有效覆盖常见致病菌,通常口服给药,方便患者使用,疗程一般为 5 – 7 天。例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其结合了阿莫西林的广谱抗菌作用和克拉维酸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增强了抗菌活性,能较好地应对呼吸道感染。
– 中重度急性加重:若患者症状较重,或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风险(如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过去 1 年中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等情况),则需选用更具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常用的有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以及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还可能需要使用碳青霉烯类(如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这些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可通过静脉输注给药,确保药物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控制感染。疗程一般为 7 – 14 天,但具体需根据患者病情和恢复情况而定。
二、稳定期抗菌药物使用
在慢阻肺稳定期,一般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能导致耐药菌产生,还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如肠道菌群失调、肝肾功能损害等。然而,对于少数频繁急性加重(每年急性加重次数≥2 次)且病情严重(如 FEV₁占预计值%<50%)的患者,在权衡利弊后,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长期(如 1 年)口服阿奇霉素等药物,以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但这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听力、肝肾功能等指标,确保用药安全。
三、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 严格遵医嘱用药:务必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剂量、频次和疗程使用抗菌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提前停药。不规范用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细菌耐药,使后续治疗更加困难。
– 关注不良反应:不同抗菌药物可能产生不同的不良反应。如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痛等)、肝功能异常;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可能影响软骨发育(禁用于未成年人),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失眠)、心律失常等;β-内酰胺类药物(头孢菌素、阿莫西林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用药期间,若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慢阻肺患者常合并使用多种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药等。部分抗菌药物可能与这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例如,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类药物合用时,可能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增加茶碱中毒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新的抗菌药物前,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 预防耐药菌产生:不随意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在没有明确细菌感染证据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耐药菌产生的关键。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营养支持、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间接预防耐药菌的产生。
慢阻肺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精准判断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并严格遵循用药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患者和家属应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抗菌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共同做好疾病的管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