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每逢季节交替、气温骤变之时,便如 “不速之客” 般肆虐,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诸多威胁。相较于患病后的治疗,中医更强调未病先防,凭借其独特理论与丰富手段,帮助人们在流感高发季筑牢健康防线。 一、中医对流感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流感属于外感疫病范畴,其发生与 “非时之气” 密切相关。正常气候应随四季有序更迭,当出现反常变化,如冬季应寒反暖、春季应暖反寒,温热或寒湿等邪气便易滋生,侵袭人体肌表。加之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邪气便长驱直入。风邪常为先导,裹挟寒、热、湿、燥等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例如,在秋冬交接,天气忽冷忽热,风邪夹寒,易致人体卫气不固,出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流感症状;若风热之邪侵袭,发病则表现为发热明显、微恶风、咽干口燥、流黄涕等。 同时,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过度劳累、情志过激等因素也会耗损正气,使人体更易受外邪侵扰。长期熬夜,暗耗肝肾之阴,阴虚则阳亢,卫外功能失调;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或嗜食辛辣助长体内火气,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正气亏虚难以抵御外邪。 二、中医预防流感的方法 中药预防 根据中医理论,扶正祛邪是预防流感的关键。在流感流行前期,可依据个人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或茶饮。对于体质偏虚、平素易感冒者,玉屏风散是经典良方。黄芪大补肺气,固表止汗,为 “补药之长”;白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助黄芪加强补气之力;防风祛风解表,走表而散风邪,三药配伍,补中有散,散中有补,能有效增强人体卫气,抵御外邪入侵。可将其制成散剂,每日温水冲服。 若处于流感高发环境,或有轻微咽干、咽痛等外感前驱症状,银翘散加减的茶饮方有预防之效。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薄荷、桔梗、甘草清利咽喉、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诸药合用,轻清宣泄,疏散风热之邪于外。取适量药材,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一剂。 2. 艾灸保健 艾灸借助艾草纯阳之力,温通经络,激发人体阳气,增强机体抵抗力。常选穴位有足三里,此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艾灸足三里能健脾益胃,促进气血生化,培补后天之本,使正气充足。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为小肠募穴,也是人体元气汇聚之处,艾灸关元可固本培元,大补下焦元气,提升整体抗邪能力。神阙穴位居脐中,联系五脏六腑,艾灸此穴温阳散寒、调和气血。每周可进行 2 – 3 次艾灸,每穴温和灸 15 – 20 分钟,注意避免烫伤。 3. 穴位按摩 日常通过简单穴位按摩,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揉按迎香穴,此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为肺窍,按摩迎香可宣通鼻窍,预防外邪由鼻而入,每日晨起睡前用双手食指指腹按揉 100 次;合谷穴属大肠经原穴,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之能,与肺经互为表里,按摩合谷能激发肺气,抵御外邪,可用拇指指腹按压对侧合谷穴,酸胀为度,每次 3 – 5 分钟;搓揉风池穴,该穴在后颈部枕骨下,两条大筋外侧凹陷处,为风邪聚集之地,按摩此处能疏风散邪,双手拇指分别按揉双侧风池穴,至局部发热。 4. 饮食调养 中医饮食讲究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均衡饮食是预防流感基础。多吃具有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等,可熬粥食用,滋养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为气血。适当食用辛温发散食物,如葱、姜、蒜,在流感季节初期,适量食用有助于驱散体表寒邪,预防感冒。但要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甜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热,内生邪气。 5. 起居有常 规律作息对维持人体正气至关重要。顺应自然昼夜节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每晚尽量在 11 点前入睡,此时人体阴气渐盛,阳气潜藏,良好睡眠可使脏腑得以休养,气血调和,卫气充盛。日常注意增减衣物,根据气温变化适时调整,春捂秋冻,避免受寒或过热出汗后吹风。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但运动不宜大汗淋漓,以免耗伤阳气。居住环境保持整洁、通风,减少细菌病毒滋生,降低感染几率。 三、顺应天时与情志调节 中医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顺应四季变化养生。春季阳气升发,多参与户外活动,踏青赏绿,舒畅情志,使阳气得以舒展;夏季阳气旺盛,避免长时间暴晒,防暑降温同时可适当午睡,养护心气;秋季气候干燥,滋阴润燥,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冬季万物闭藏,宜早睡晚起,养精蓄锐,避免过度劳累。 情志因素影响人体气机运行,平和乐观心态有助于正气内存。避免长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学会情绪管理,通过冥想、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舒缓压力,保持心境舒畅,气血流通顺畅,不给外邪可乘之机。 中医预防流感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体系,从生活点滴入手,扶正祛邪,强化人体自身防御力量。在流感频发之际,遵循中医养生智慧,让我们能安然度过每一个健康季节,以充沛活力拥抱生活。
Posted inHealth and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