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消化系统的诸多结构中,十二指肠憩室虽不常被提及,却也时有 “出镜”,给部分人群带来健康困扰。了解十二指肠憩室,有助于我们及时察觉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采取恰当应对措施。
一、什么是十二指肠憩室
十二指肠憩室,简单来说,是十二指肠肠壁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袋状或囊状结构,就如同肠道壁上长出的一个 “小袋子”。正常的十二指肠管壁有着紧密的组织结构,负责食物的消化与推进。但在一些因素影响下,肠壁的薄弱部位会向肠腔外凸出,形成憩室。多数憩室为单发,也有部分人会出现多发憩室,大小不一,小的可能仅有几毫米,大的可达数厘米。
二、成因剖析
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十二指肠肠壁的局部结构若发育不完善,肌层薄弱,就为日后憩室的形成埋下隐患。这种先天性的薄弱点,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蠕动及内部压力变化,逐渐向外膨出,发展成憩室。
后天性因素:
肠内压力异常:长期的便秘、暴饮暴食,使得肠道内压力持续升高,十二指肠作为食物流经的重要通道,承受较大压力冲击,肠壁薄弱处就容易被 “撑开”,形成憩室。
十二指肠蠕动异常:一些胃肠动力紊乱疾病,或者因腹部手术、创伤等影响了十二指肠正常的蠕动节律,导致局部肠壁长期受到不均匀的牵拉力量,久而久之促使憩室形成。
年龄增长:中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十二指肠肠壁的弹性和韧性降低,相较于年轻人更易出现肠壁薄弱部位,增加憩室发病几率。
三、症状表现
许多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并无明显症状,憩室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检查时偶然被发现,这类无症状憩室通常不需要特殊干预。但部分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不适:
上腹部疼痛:多为隐痛、胀痛或钝痛,疼痛位置常位于右上腹或脐周,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时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进食后或体位改变时疼痛可能加重,这是由于憩室内食物潴留、排空不畅,刺激周围肠壁神经所致。
消化不良:患者常感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腹胀等,食物在憩室内淤积,干扰了正常的消化进程,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出血:当憩室黏膜因炎症、溃疡形成而破损时,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患者表现为黑便,若出血量较大,还会出现呕血,严重时可导致贫血,危及生命。
黄疸:极少数情况下,较大的憩室压迫胆总管,阻碍胆汁排泄,会引起黄疸,患者皮肤、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1.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常用的诊断手段,患者口服钡剂后,通过 X 光观察钡剂在十二指肠内的充盈、流动情况,若发现肠壁向外突出的袋状钡剂充盈影,即可诊断十二指肠憩室,还能大致判断憩室的位置、大小、形态。
2.胃镜: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黏膜表面情况,不仅能发现憩室开口,还能查看有无炎症、出血、溃疡等伴随病变,同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排查有无恶变。
3. CT 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隐蔽的憩室,CT 扫描能提供更清晰的腹部横断面图像,精准定位憩室,了解其与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辅助判断有无并发症。
4. 临床症状与病史:结合患者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特点,以及询问既往胃肠疾病史、饮食习惯、手术史等,综合分析判断,辅助诊断十二指肠憩室。
五、应对策略
无症状者:一般无需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关注憩室有无变化,日常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肠道负担。
有症状者:
1. 饮食调整: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憩室及胃肠道的刺激;进食后可适当活动,促进食物排空,防止食物在憩室内潴留。
2. 药物治疗:针对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可使用抑酸剂如奥美拉唑,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酸对憩室黏膜的刺激;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帮助改善胃肠蠕动,促使食物顺利通过十二指肠;若存在炎症,可适当使用抗生素治疗。
3.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如反复大量出血、憩室穿孔、压迫胆总管导致黄疸等并发症,或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考虑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切除术、憩室内翻缝合术等,具体手术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憩室位置及大小等因素综合确定。
十二指肠憩室虽然表现多样、处理方式各异,但只要我们对它有所了解,做到早发现、科学应对,就能最大程度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十二指肠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