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其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风寒湿痹型
– 行痹:主要是风邪偏盛。风性善行数变,所以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初期可见多个关节呈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可涉及多个肢体关节。如疼痛今天在手腕,明天可能就转移到膝盖。关节屈伸不利,有时还会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这是因为风邪侵犯人体肌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 痛痹:以寒邪为主导。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易使气血凝滞不通。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则痛剧。患者常感觉肢体关节像是被冰冻一样,紧紧地拘挛疼痛。比如在寒冷天气或者接触冷水后,关节疼痛会明显加重。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 着痹:湿邪为重。湿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肢体关节酸楚、重着、疼痛,且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就像身体被湿布裹住一样,沉重而不舒服。关节肿胀,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如手部关节患病,会感觉手部肿胀、沉重,握拳和伸展都很困难。舌苔白腻,脉濡缓。因为湿邪侵袭关节,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湿性黏腻使得病情缠绵难愈。
风湿热痹型
主要是由于风湿之邪与热邪相搏。起病较急,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得冷稍舒。患者会感觉关节像是被火烤一样,热痛难忍,疼痛程度较为严重。而且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也比较明显。这是因为外感风热之邪与体内湿邪相互蕴结,蕴而化热,导致关节局部气血壅滞,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痰瘀痹阻型
病程往往较长,痹证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失常,就会导致痰瘀的形成。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屈伸不利。如患病多年的患者,关节周围可能会出现硬结、瘀斑,活动时关节会发出咔咔的响声。同时,还可能伴有面色晦暗、唇舌紫暗或有瘀斑等表现。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涩。
肝肾亏虚型
– 肝肾阴虚:痹证日久,肝肾阴虚。表现为关节疼痛,时轻时重,腰膝酸软无力,形体消瘦,头晕耳鸣,盗汗,手足心热。由于肾主骨,肝主筋,肝肾阴虚则筋骨失养。患者会感觉腰部和膝盖没有力气,关节疼痛在劳累后可能会加重。舌红少苔,脉细数。
– 肝肾阳虚:关节疼痛,肿胀,畏寒怕冷,腰膝冷痛,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这是因为肝肾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肢体关节,导致寒凝气滞,气血运行不畅。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弱。
通过准确的辨证分型,中医能够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整体上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达到缓解症状和改善病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