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被忽视的“烧心”隐患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虽然不像心脏病那样广为人知,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在西方国家,约 10%-20%的人口受到胃食管反流病的困扰,而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与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反流等不适症状,以及食管黏膜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的疾病。烧心和反流是其最典型的症状。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餐后 1 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反流则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或仅为酸水时称反酸。 除了烧心和反流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胸痛、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嗳气等不典型症状。胸痛表现为胸骨后疼痛,有时酷似心绞痛,可放射至后背、胸部、肩部等部位,容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疾病。此外,胃食管反流病还可能导致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咽喉炎、声嘶等,这是由于反流物刺激或损伤食管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引起的,往往容易被忽视其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联。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被误诊的“心脏病”患者 李女士,55 岁,近半年来经常感到胸骨后疼痛,有时疼痛还会放射至肩部和背部,尤其是在饭后或夜间平卧时发作较为频繁。她先后多次前往心内科就诊,做了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多项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但服用了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后,症状并没有得到缓解。 后来,在医生的详细询问下,了解到李女士平时还伴有烧心、反酸的症状,尤其是在食用辛辣食物或甜食后更加明显。医生怀疑她可能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建议她做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李女士的食管下段黏膜出现了明显的糜烂和炎症,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抑酸、促胃肠动力等药物治疗,并配合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李女士的胸骨后疼痛、烧心、反酸等症状逐渐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案例二:不明原因的咳嗽 王先生,40 岁,是一位公司职员,近几个月来一直被咳嗽所困扰,尤其是在白天工作时咳嗽频繁,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他自行购买了止咳药,但效果不佳,后来到医院呼吸内科就诊,做了胸部 X 光、CT 等检查,均未发现肺部有明显病变。 在进一步询问病史时,医生发现王先生平时有烧心、反酸的情况,尤其是在饱食后容易出现。医生考虑他的咳嗽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建议他进行食管 24 小时 pH 监测和食管压力测定等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王先生存在明显的胃食管反流现象,胃酸反流至食管上段,刺激了咽喉部,从而导致咳嗽。针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后,王先生的咳嗽症状逐渐消失。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表现多样,有时可能会掩盖其真正的病因,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当出现烧心、反流、胸痛、咳嗽等症状,且经过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性,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LES)起着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重要作用。当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食管清除能力下降、胃排空延迟以及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等因素发生时,就容易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例如高脂肪饮食、巧克力、咖啡、浓茶、酒精等食物和饮料,以及肥胖、妊娠、腹水、呕吐、负重劳动等情况,都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使胃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至食管。此外,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甘油等也可能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诱发胃食管反流。 食管的清除能力包括食管的蠕动和唾液的中和作用。当食管蠕动功能减弱或唾液分泌减少时,反流至食管的胃酸等有害物质不能及时被清除,就会增加食管黏膜受损的风险。 胃排空延迟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当胃内食物不能及时排空时,胃内压力升高,容易促使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

四、诊断方法 (一)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损伤情况,如是否存在糜烂、溃疡、出血等病变,并能判断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同时,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排除食管癌等其他疾病的可能。对于有烧心、反流等症状,尤其是伴有吞咽困难、吞咽疼痛、体重减轻、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的患者,胃镜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二)食管 24 小时 pH 监测 该检查通过将一根带有 pH 电极的导管经鼻腔插入食管内,连续记录 24 小时食管内的 pH 值变化,从而了解食管内的酸碱度情况以及胃酸反流的次数、持续时间等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以及反流的严重程度。这项检查对于无食管黏膜破损,但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三)食管压力测定 食管压力测定可以测量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食管体部的蠕动压力等指标,评估食管的动力功能,对于诊断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以及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食管胆汁反流监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方法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来说,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的基础,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 •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辛辣食物、酸性食物(如柑橘、西红柿等)以及过甜、过咸的食物,这些食物都可能刺激胃酸分泌或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加重反流症状。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睡前 3 小时内不宜进食,以减少夜间胃酸分泌和反流的发生。 • 体重控制: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减轻体重可以有效降低腹压,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缓解症状。 • 抬高床头:睡觉时将床头抬高 15-20 厘米,可以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胃酸反流。可以使用楔形枕头或在床腿下垫木块等方法来实现。 •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对食管黏膜和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造成损害,加重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因此患者应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胃肠道的刺激。 (二)药物治疗 • 抑酸药: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 H2 受体拮抗剂(H2RA)。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通过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抑酸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烧心、反流等症状,促进食管黏膜的愈合。H2 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抑酸作用相对较弱,适用于轻、中度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或作为维持治疗的药物。 • 促胃肠动力药:常用的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这类药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通常与抑酸药联合使用,尤其适用于伴有胃排空延迟、腹胀、嗳气等症状的患者。 • 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等,这类药物可以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胃酸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和损伤,促进黏膜的修复和愈合。 药物治疗的疗程因病情而异,对于初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8 周左右,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或改为维持治疗。对于病情较重、食管黏膜损伤较严重或存在食管裂孔疝等并发症的患者,治疗疗程可能需要延长。 (三)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存在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Barrett 食管等)或不能耐受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通过重建食管下括约肌的抗反流屏障,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但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患者应在医生的充分评估后谨慎选择。

六、并发症及预防 如果胃食管反流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食管狭窄、Barrett 食管、上消化道出血等。食管狭窄主要是由于食管黏膜反复受到反流物的刺激和损伤,发生纤维化,最终导致食管管腔狭窄,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Barrett 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这是一种癌前病变,增加了食管癌的发病风险。上消化道出血则相对较少见,多由于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导致血管破裂引起,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 为了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和复发,我们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对于有胃食管反流病家族史、肥胖、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预防方法,就能够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了烧心、反流等症状,不要忽视,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