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腹泻:成因、症状、应对与预防全知道

腹泻,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身体不适状况,看似平常,却蕴含着许多需要我们了解的健康知识。无论是偶尔的饮食不慎,还是受到病菌侵袭,腹泻都可能找上门来,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健康。

一、什么是腹泻

简单来说,腹泻指的是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 200 克,或含未消化食物、脓血、黏液等。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会规律地蠕动,将食物残渣逐步推送排出体外,形成软硬适中的粪便。但当肠道功能紊乱,吸收水分能力下降,或者受到过度刺激时,就会导致粪便中的水分来不及被充分吸收,进而引发腹泻。

二、腹泻的成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在人群密集场所容易传播,尤其多见于儿童。病毒入侵肠道后,破坏肠黏膜细胞,干扰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引发大量水样腹泻,还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若污染了食物或水源,被人体摄入后就可能在肠道内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导致肠道炎症,出现腹痛、腹泻,粪便可能带有脓血。

寄生虫感染:像蛔虫、绦虫、贾第虫等寄生在肠道内,掠夺人体营养,损伤肠黏膜,引起慢性腹泻,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表现。

2.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食物、生冷食物,或者对某些食物过敏、不耐受,都能刺激肠道,使其加快蠕动,引发腹泻。例如,乳糖不耐受人群摄入乳制品后,肠道无法完全消化乳糖,就会导致肠道内渗透压改变,水分进入肠腔增多而腹泻。

药物副作用:一些抗生素、泻药、含镁制酸剂等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影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或直接刺激肠道,产生腹泻症状。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内有益菌的生态环境,让有害菌趁机滋生,引起腹泻。

消化系统疾病: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等,肠道本身结构或功能受损,消化吸收能力变差,也容易频繁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精神紧张、压力大时,腹泻症状往往会加重。

三、腹泻的症状表现

除了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稀外,腹泻还伴有多种其他症状。轻型腹泻可能仅有大便性状改变,稍感腹部不适,精神状态尚可;中型腹泻时,患者会出现频繁水样便,一天可达十余次,伴有恶心、呕吐,轻度脱水症状,如口渴、尿少、皮肤弹性稍差;重型腹泻则十分凶险,大量脱水导致皮肤干燥、眼窝深陷、精神萎靡甚至昏迷,还可能伴有高热、电解质紊乱,严重危及生命。此外,若是细菌感染引发的腹泻,还可能出现里急后重(即频繁有便意,但排便量少)、腹痛拒按等肠道局部炎症表现。

四、应对腹泻的方法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随粪便丢失,所以要多喝口服补液盐溶液,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如果没有口服补液盐,也可自制简易补液,用适量的糖、盐加入温开水中饮用。少量多次,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发呕吐。

调整饮食:在腹泻初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避免食用乳制品、高纤维食物及油腻、刺激性食物,减轻肠道负担。随着症状缓解,可逐渐增加食物种类,补充营养。

合理用药: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一般对症治疗即可,无需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可服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吸附肠道毒素,保护肠黏膜;益生菌制剂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但用药务必谨慎,不可自行滥用。

五、预防腹泻的要点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未经清洗或煮熟的蔬菜水果、生水;避免食用变质、过期食物;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餐具尽量使用公筷公勺。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防止病菌经手入口;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肠道维持正常功能。

谨慎用药:如需使用抗生素等可能影响肠道的药物,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正确剂量、疗程服用,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肠道反应。

腹泻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其背后的知识,做好预防与应对措施,就能在它来袭时从容应对,守护自身健康。一旦腹泻症状严重、持续不缓解或伴有高热、便血等异常情况,务必及时就医,以便精准诊断、有效治疗。

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