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手术治疗的优势有哪些?

  听神经瘤多数发生于听神经的前庭神经,随着肿瘤生长变大,压迫桥脑外侧面和小脑前缘,充满于小脑桥脑角内。肿瘤大多数是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属良性病变,即使多次复发亦不发生恶变和转移,如能切除,常能获得永久治愈。  目前,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相对较高,经过一段时间,一般都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只要肿瘤不是太大或者少数其他情况,手术过程中我们就不用太担心会出现“颜面”问题。  如果肿瘤为2.5cm或更小,术后一般仅有听力的问题和早期轻度的面神经症状。一旦肿瘤增大到4-5cm或者更大,术后则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平衡共济功能障碍、吞咽和咳嗽困难、声音嘶哑、面部麻木。更严重的将出现肢体瘫痪、昏迷,并可能危及生命。这种情况下面神经功能保留的可能明显降低,即便功能保留,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手术是目前治疗听神经瘤唯一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如果没有明显手术禁忌症的时候,一般建议患者尽早手术,避免出现难以恢复的听力下降!因此,患者千万不要抗拒手术,及时手术有利于保留听力。治愈患者朋友们担心的手术创伤和手术风险的问题,事实上,随着医学影像学、显微神经外科以及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听神经瘤手术除了提高切除率延长生命之外,更加注重颅神经功能的保存和术后生活质量的维持,尤其是对于面神经的保护,是颅底外科医生和大多数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神经电生理和显微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整个听神经瘤手术中均可在面神经监测下进行。颅底外科医师在分离肿瘤与面神经时的操作熟练度也会对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造成影响,为避免进一步损伤面神经,  应做到以下几点:1、锐性分离;2、牵拉肿瘤而不是面神经;3、勿过分牵拉面神经;4、保护面神经周围血供;5、避免电凝产生的热损伤。  提醒:如果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早期症状的时候能够足够重视,尽快就诊,早发现早治疗,听神经瘤这种疾病对患者的损害将明显减小,小韩的故事也不会重演。不仅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对颅脑疾病有一定的了解,重视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时就医,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绝大多数颅脑疾病将不再可怕。

脑瘫做FSPR手术有没有年龄限制?能改善哪些问题?

  门诊中,常有家长会问:多大的孩子可以选择做FSPR手术?成年人能不能做FSPR手术?等疑问,脑瘫专家常崇旺教授将详细解答:  FSPR手术(功能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适应于痉挛性脑瘫、偏瘫、痉挛性截瘫,以部分痉挛为主的患者,肌张力在三级以上,痉挛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手术目的在于全面调整患者肌张力,且可以长期、稳定、彻底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为运动功能恢复提供前提。  FSPR手术的最佳年龄是2.5周岁-6周岁,但并不是说大于6周岁的脑瘫患者就不能做FSPR手术,只是治疗方案需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其原因在于:  第一:2.5周岁-6周岁脑瘫患者的肌肉、骨骼并没有真正的变形,通过FSPR手术解除下肢痉挛,降低肌张力,让患者放松下来,结合适当的康复训练,让他们的走路姿势接近正常。  第二:6周岁以上的脑瘫患者,随着生长发育,出现马蹄内翻,跟腱挛缩等问题,就需要FSPR手术+矫形手术来解决。  临床中,FSPR手术主要分为颈段FSPR手术和腰部FSPR手术,其中,颈段FSPR手术可解决上肢痉挛,让患者上肢放松下来,手能动起来;腰部FSPR手术的主要目的则是解决下肢痉挛,为患者的行走提供先决条件。  腰部FSPR手术的目的有哪些?适应于哪些患者?  手术部位在腰上,目的在于解决下肢痉挛,降低肌张力,让患者双腿放松下来;适应于痉挛型脑瘫、偏瘫、痉挛性截瘫,以部分痉挛为主的患者,肌张力在三级以上,痉挛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适合在2.5周岁以上患者。  颈段FSPR手术的目的有哪些?适应于哪些患者?  手术部位在脖子上,目的在于改善上肢运动,不能改善手指精细动作;适应于上肢旋转困难,穿衣、扣扣子、端碗,手的配合都有问题,几乎不动的患者适合颈段FSPR手术治疗。但手的精细动作差需要通过写字、捡豆子、穿扣子、画直线等精细动作改善。  FSPR手术适应于痉挛型脑瘫、偏瘫、痉挛性截瘫,以部分痉挛为主的患者,肌张力在三级以上,痉挛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  提醒:FSPR术后的康复训练由被动转为主动,大大减轻了康复训练负担。同时术后的康复训练可以巩固手术治疗效果,也可以纠正患者形成的错误姿势。偏瘫的治疗只有在两者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才会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女性切除甲状腺以后,会出现哪些危害?

甲状腺切除手术,无论是部分切除(如甲状腺叶切除术)还是全部切除(甲状腺全切除术),都是治疗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癌等的一种手段。然而,这种手术可能会带来一些短期和长期的危害和副作用。代谢影响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甲状腺是调节身体代谢的主要腺体,切除后会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甲减。甲减的症状包括疲劳、体重增加、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心率减慢等。钙代谢异常:甲状腺切除手术可能会损伤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附近,调节钙代谢),导致低钙血症。症状包括手足抽搐、肌肉痉挛、情绪波动等。激素替代治疗依赖激素替代:甲状腺切除后,患者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药物,如左甲状腺素钠。这需要定期监测血液中的激素水平,以调整药物剂量。身体变化声音变化:手术中可能会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或声音低沉。颈部疤痕:手术会在颈部留下疤痕,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疤痕会变淡,但可能不会完全消失。身体形象变化:部分女性可能会因为手术后的身体变化而感到焦虑或自卑。心理影响情绪波动: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情绪,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或其他情绪问题。认知功能下降:甲减可能会影响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注意力集中和反应速度。生殖和月经影响月经不调:甲状腺激素对月经周期有调节作用,切除甲状腺后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月经量变化等问题。生育问题:甲减可能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增加不孕的风险。妊娠并发症:对于怀孕的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会增加流产、早产和妊娠高血压等并发症的风险。长期健康风险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骨质疏松:长期甲减可能导致骨密度降低,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体重管理困难:由于代谢减慢,体重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可能会导致肥胖和相关健康问题。预防和管理措施为了减少甲状腺切除后的危害,以下是一些预防和管理措施: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甲状腺激素和钙水平。药物治疗:遵医嘱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药物,保持激素水平稳定。营养补充:可能需要补充钙和维生素D,以维持正常的钙代谢。心理支持:对于情绪和心理问题,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结论甲状腺切除手术对女性来说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短期和长期危害。然而,通过适当的医疗管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许多这些危害是可以预防和管理的。对于考虑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的女性,重要的是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潜在风险和必要的后续治疗。

面肌痉挛治疗方法有哪些? 如何选择?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是颜面运动神经系统的疑难病症之一。起病时多在中年以后,临床以女性多见,多数患者以眼肌的间断抽动为主,逐渐缓慢的扩散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部分。严重时半个脸痉挛,不能睁眼,可引起面部疼痛、头痛、耳鸣等症状。面部抽动经常在遇见陌生人时、在公共场所露面时发作明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呢?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夫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果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可是,毕竟等三个月很难受,有没有什么办法立马就能确诊呢?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面肌痉挛应该如何治疗?  药物、肉毒素、射频治疗等方法是很多患者在治疗时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减轻面肌痉挛症状,但是治疗也存在很大弊端。药物治疗初期有效,但是经常服用,患者会产生耐药性,而且药物副作用大。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有效时间在3-6个月,需要反复注射,但是长期治疗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射频治疗损毁神经系统,因此,一般不是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术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面听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压迫所引起的,因此可通过微血管减压术找到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后将其游离,在血管与神经之间垫入Teflon棉团,在消除引起面肌痉挛的病因后面肌痉挛会立即或逐步停止。据统计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有效率98%,是唯一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

血小板减少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减少,医学上称为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水平。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帮助形成血栓,阻止出血。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时,患者容易出现皮肤和黏膜出血,如紫癜、瘀点、鼻出血或牙龈出血,严重时可能导致内脏出血。以下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一些常见原因:1. 生成减少骨髓问题骨髓抑制: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辐射、毒素(如苯)可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骨髓浸润: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恶性肿瘤侵犯骨髓,影响血小板生成。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会导致骨髓结构改变,影响血小板的生成。遗传性疾病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May-Hegglin异常等。范可尼贫血:一种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影响多种血细胞的生成。炎症性疾病巨幼细胞贫血: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骨髓中巨幼细胞增多,影响血小板生成。2. 破坏增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破坏加速。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某些药物(如奎宁、磺胺类药物)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由于超大血管性血块的形成,导致血小板消耗。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一种影响肾脏和血液系统的疾病,可导致血小板减少。3. 消耗过度消耗性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疾病,导致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大量出血:如创伤、手术或产后大出血,导致血小板大量消耗。4. 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脾脏肿大:脾脏功能亢进时,血小板在脾脏中被过度清除,导致血液中血小板减少。5. 其他原因感染病毒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细菌感染:如伤寒、粟粒性肺结核等严重感染。营养不良维生素或矿物质缺乏:如维生素C、维生素K、铁、锌等营养素缺乏,影响血小板生成。妊娠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妊娠期间血小板轻度减少,通常不影响母婴健康。慢性疾病慢性肾病、肝硬化等慢性疾病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诊断和治疗血小板减少的诊断通常需要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以下检查:全血细胞计数(CBC):检查血小板的数量。骨髓穿刺:评估骨髓产生血小板的能力。抗血小板抗体检测:用于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方法取决于病因:药物治疗:对于ITP,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药物。脾切除:对于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能需要脾切除手术。输注血小板:在严重出血或紧急情况下,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治疗原发病。结论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消耗过度、分布异常以及其他一些疾病状态。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自己的病情,遵循医嘱,及时治疗原发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管理血小板减少的关键。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或瘀斑,应尽快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哪些垂体瘤患者必须手术治疗?

  垂体瘤是一种颅内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垂体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占颅内肿瘤的15%左右。垂体瘤虽为良性肿瘤,但肿瘤生长会压迫视交叉、海绵窦、正常垂体等结构,引起视力视野障碍、头痛、垂体功能低下等症状;同时,功能性腺瘤因为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闭经、泌乳、不孕、性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等临床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颅内肿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垂体瘤也是一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垂体瘤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那么,哪些垂体瘤患者可以服药治疗?  垂体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泌乳素型垂体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及无功能垂体腺瘤等。不同类型的垂体瘤症状表现不一样,治疗方式也不一样。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泌乳素型垂体瘤和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在短期内可以不做手术治疗,可以通过服用相关药物来控制病情。  哪些垂体瘤需要手术治疗?  一种是肿瘤引起内分泌功能破坏造成的,比如泌乳素型的垂体瘤女性病人会出现月经不调、泌乳,而男性则会出现性功能异常,生长激素型垂体瘤病人会出现额头变大、下颌突出、鼻大唇厚、手指变粗等,而ACTH型垂体瘤的病人会出现以躯干为主的肥胖、满月脸、皮肤变薄等。  另外一种症状是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结构,比如最常见的压迫视神经引起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有的肿瘤会压迫脑子的“下水道”引起脑积水造成病人昏迷。  治疗方式: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术后残留、复发及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药物溴隐亭可使部分泌乳素腺瘤缩小,使闭经泌乳消失,恢复生育功能,可作为未育妇女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垂体肿瘤的类型而定。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不仅将肿瘤切除,快速、彻底的解决患者的相关症状,还可以取得病理诊断,明确病情是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有的患者药物治疗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