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被忽视的“痛” 早识早治早轻松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双手关节逐渐变形,晨起时关节僵硬、疼痛,日常活动变得艰难,这很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在作祟。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滑膜,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关节骨质破坏、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遗传、环境、感染及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相关。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组织时,引发滑膜炎症,产生大量炎症介质,进而侵蚀关节软骨、骨骼等结构,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从手指、手腕等小关节开始,逐渐累及膝、肘、肩等大关节,具有对称性、多关节受累的特点。 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如关节隐痛、乏力、低热等,常被误以为是过度劳累或普通感冒。随着病情发展,关节僵硬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愈发明显,可持续数小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起居,如穿衣、系扣、握笔等动作变得异常困难。病情进一步加重,关节出现肿胀、畸形,不仅影响外观,更使关节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导致残疾,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和沉重负担。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血液检查中,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等指标常呈阳性,但并非绝对,还需结合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来判断疾病活动度。影像学检查,如 X 光、关节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能直观地显示关节骨质破坏、滑膜增厚及关节腔积液等病变情况,为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虽然类风湿关节炎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药物包括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DMARDs 是治疗的基石药物,能延缓疾病进展;生物制剂靶向作用于炎症因子,起效快、疗效显著,但价格相对较高;糖皮质激素在急性期可迅速抗炎,但长期使用有诸多不良反应,需谨慎使用;NSAIDs 则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除药物治疗外,患者的日常自我管理也至关重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如握拳、屈伸等动作,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关节受寒受潮,居住环境保持干燥通风;饮食上应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高糖、高脂肪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场漫长的“战斗”,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携手。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患者不再被疼痛和残疾阴影笼罩,重拾生活的信心与美好,回归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轨道,向着健康幸福的生活大步迈进。 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