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急性胃黏膜病变:胃黏膜的 “应急危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胃部时不时会发出 “抗议”,其中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状况叫急性胃黏膜病变。看似突然来袭,实则与我们的日常行为和身体应激反应紧密相连。 急性胃黏膜病变,又称应激性溃疡,是指在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大手术、重病、休克或严重精神应激等情况下,胃黏膜发生的急性糜烂、出血性病变。正常状态下,胃黏膜就像一层坚固的 “防护盾”,它分泌黏液,阻挡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维持胃部内环境的稳定。然而,当身体遭遇重大变故,这层 “防护盾” 会在短时间内变得脆弱不堪。 其发病原因多与强烈的应激刺激有关。例如,严重创伤患者,如遭遇车祸、大面积烧伤等,身体处于极度的应激状态,体内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一方面促使血液重新分配,优先保障重要脏器如心脏、大脑的供血,导致胃部等相对次要器官的血流锐减;另一方面,应激激素还会使胃酸分泌异常增加,高浓度的胃酸如同汹涌的酸潮,不断冲击着已然缺血缺氧的胃黏膜,使其破损、糜烂,进而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 大手术也是常见诱因,术后患者身体虚弱,胃肠功能紊乱,加之麻醉药物对胃部蠕动和血液循环的影响,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病变。另外,在一些重症监护病房中,患有严重感染、心肺功能衰竭等危重疾病的患者,长时间处于应激、缺氧状态,同样面临着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风险。精神因素也不容小觑,如长期的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抑郁,或是突然遭受重大的精神打击,人体的神经系统会失调,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部,使胃黏膜的保护与修复机制失衡。 急性胃黏膜病变的症状表现各异,轻者可能仅有上腹部的隐痛、胀满、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容易被误以为是普通的胃炎或胃肠功能紊乱,未引起足够重视。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呕血与黑便,这是胃黏膜出血的典型表现。呕血的颜色可因出血量和出血速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出血量少、出血速度慢时,呕血可能呈咖啡渣样,这是由于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血红蛋白被胃酸作用后形成;若出血量较大、速度快,则会呕出鲜红色血液,令人触目惊心。黑便则是因为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随大便排出。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因大量失血而出现头晕、心慌、乏力、面色苍白甚至休克等症状,危及生命。 诊断急性胃黏膜病变,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近期的病史,是否经历重大创伤、手术、疾病或精神应激事件,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初步判断。胃镜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它能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糜烂、出血部位、范围及程度,犹如给胃部做一次 “内窥特写”,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依据。此外,还可能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及失血情况;粪便潜血试验可辅助判断肠道内是否有隐匿性出血。 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需根据病情轻重 “对症下药”。对于症状较轻、出血量少的患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发因素,如让患者卧床休息,缓解精神紧张,若正在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应立即停用。给予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继续侵蚀;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等,它们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挡胃酸,促进胃黏膜修复。 若患者出血量较大,出现休克症状,需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快速补充血容量,可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代血浆或直接输血来维持血压稳定。在内镜下止血也是常用的有效方法,医生借助胃镜,使用止血夹、电凝、注射硬化剂等手段,直接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操作,精准 “堵漏”。极少数情况下,若内镜治疗无效,出血无法控制,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对胃部出血病灶进行缝扎、切除等处理,但这属于最后的无奈之举,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也较为复杂。 预防急性胃黏膜病变,关键在于减少应激因素对胃部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学会应对压力,通过运动、休闲活动、心理咨询等方式舒缓紧张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状态。对于患有严重疾病或需进行大手术的患者,医生会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预防性使用抑酸药物,术后密切观察胃肠功能,确保胃部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和保护。同时,合理用药也很重要,尽量避免自行滥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胃黏膜保护剂一同服用。 急性胃黏膜病变虽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成因、症状与防治方法,在生活中多加留意,在关键时刻及时就医,就能守护好胃部这一重要的 “消化堡垒”,让身体免受 “应急危机” 的困扰,畅享健康生活。 急性胃炎

胃部不适伴随体重下降警惕

胃部不适伴随体重下降,往往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重要健康警告。这一现象可能隐藏着多种潜在的健康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胃部不适可能表现为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由饮食不当、消化不良、胃炎或胃溃疡等引起。然而,当这些症状伴随着体重显著下降时,就需要警惕是否存在更严重的健康问题。体重突然下降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甚至是恶性肿瘤。在胃部不适的背景下,体重下降可能意味着胃黏膜受损,消化功能减弱,导致营养吸收不良。此外,胃癌等恶性肿瘤也可能引起胃部不适和体重下降,因为这些肿瘤会消耗大量能量,并影响正常饮食。面对这种情况,及时就医检查至关重要。医生会根据症状、体检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胃镜、血液检测等,来确定病因。一旦确诊,患者需遵医嘱进行治疗,如调整饮食、服用药物或进行手术等。为了预防胃部不适和体重下降,我们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同时,定期体检也是及早发现潜在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总之,胃部不适伴随体重下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信号。我们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保障身体健康。

警惕!职业暴露,隐形的肺癌威胁

你知道吗?除了吸烟和空气污染,职业暴露也是肺癌的一大隐形杀手!许多工作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石棉、石英、粉尘、镍、砷、铬等有害物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质,长期接触却可能悄悄侵蚀我们的肺部健康。比如,石棉工人、矿工、金属加工工人等职业群体,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他们患肺癌的风险往往更高。这些有害物质一旦吸入肺部,就会在体内沉积,逐渐引发细胞变异,最终导致肺癌的发生。因此,从事这些高风险职业的朋友们,一定要加强个人防护,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同时,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让我们共同关注职业健康,远离肺癌威胁。关爱生命,从了解身边的职业暴露风险开始!

警惕!常见妇瘤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女性朋友们,了解常见妇瘤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至关重要。异常阴道出血要警惕,非经期出血、绝经后出血,可能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征兆。白带异常同样不可忽视,若白带增多、颜色气味改变,呈水样、血性或豆腐渣样,或许与阴道癌、宫颈癌有关。下腹部疼痛,尤其是持续或间歇性隐痛,伴有坠胀感,可能提示卵巢肿瘤。此外,腹部肿块也是危险信号,自己能摸到下腹部有质地较硬的包块,需尽快就医。一旦发现这些早期预警信号,务必及时前往医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效果。